35分贝,是书籍翻动的声量,这也是人类在室内空间中舒适的声音。在位于佛山的皇派门窗,将门窗产品融入隔音科技,营造出一种“听见书籍翻页声”的宁静与舒适。
仅仅在皇派门窗数智产业基地,就汇聚产品检验测试实验中心、隔音研究院、绿色低碳研究院等技术平台,构成了强大的研发中心。在科技创造力的支撑下,皇派门窗每年推出数十款新品,将门窗科技与家居美学结合,转化为消费者美好生活的全新方式。
皇派门窗也是窥探民企科学技术创新的一个“窗口”。一直以来,非公有制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产业变革由技术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学技术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今年,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均对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发出了点燃科学技术创新澎湃引擎的动员令,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新一波科技浪潮中,应勇担时代重任,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度渗透融合。谁在科学技术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钨矿、仲钨酸铵、钨粉、碳化钨粉……在总部在深圳的工业富联展厅,展示着一排关于“钨”的材料。“除了采矿环节不涉足,我们对钨材料都有深入的研究。”工作人员介绍说,由钨钢做成的刀具,能在生产线上“削铁如泥”。
与之相反的是,位于佛山三水区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邦普循环,展厅陈列着这样一个场景:从市场回收的一块电池模组,性能较好的单体电池拎出来继续用,其余进入下一个环节,变成电池粉,随后再从中提取有价金属如钴、镍、锰、锂,制备成前驱体和锂盐,生成三元正极材料交付客户……
电池技术五花八门,并在不断迭代,倒逼邦普循环不断加深对技术的了解。例如,围绕正极材料,邦普向下拓展了材料业务,不断打造废旧电池循环利用完整的产业闭环。
“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的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多作贡献”,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深知点燃科学技术创新澎湃引擎,要向“实”聚焦,唯有面向和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方向,科学技术创新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转身、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走进比亚迪长沙星沙园区物流仓库,两台身高172厘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正在交替进行模拟搬运作业。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领域。就在一个月前,来自深圳的乐聚机器人,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成为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乐聚机器人副总柯真东回忆说,刚起步时,人形机器人还是一个很冷门的赛道。好在深圳有天然的硬件创新优势,省去了不少烦恼,“上午有个想法,下午就能出样机,绝大部分想法都能在深圳快速落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遵循产业高质量发展周期规律,瞄准未来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挑大梁,抢先培育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这些年,广东牢牢抓住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传家宝”,坚守实业、做强产业。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的“定力”。根据“2024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100强”榜单,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55家,占据了大头。和上一年相比,此次制造业增加了3家,意味着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的头部力量还在向制造业集中。
这与广东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关。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强。
其中,广东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0%和58.3%,比上年提高2.9个、1.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高15.7个和23.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
从投资来看,向高端发展的制造业后劲也充足。2024年,反映新兴领域发展后劲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提高14.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保持热度,民间工业投资提高6.8%,其中民间工业技改投资提高15.0%,为培育更多的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以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为统领,广东一手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一手力促创新成果转化催生新质生产力。
不过,从孤独的实验室走向广袤的市场空间,饱含无数人心血的科研成果将经历一段未知且漫长的“前夜”,没有人知道曙光乍现的时刻会在何时降临。
对于广州知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知易生物”)而言,等待中的“前夜”长逾十年。知易生物成立时,缘起于一株特殊的脆弱拟杆菌——彼时,国内的活菌药物研发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上到有关政策的监管和审批程序,下到活菌药物的研发生产平台,都未有任何先例可考。加之创新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挑战高且转化漫长,许多阻力摆在面前。
坚持“要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离患者更近的药物,满足临床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痛点”这一信念,让知易生物选择第一个“吃螃蟹”,从0到1建立了从菌株到药物的Know-How,搭建起了从临床前到NDA(新药注册上市)的完整产业化平台。知易生物正在利用广州科学城一万平方米的中试平台(CDMO平台),推动行业的新药产业化,同时,推动活菌药物早期的科学和成果的概念验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让科技与产业融合,广州润生细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生细胞”)通过创新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和AI技术,实现了从患者肿瘤组织中精准识别新抗原,并据此开发个性化疫苗,在国内市场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像知易生物、润生细胞这样,广东这片热土宛如赛马场,一家家非公有制企业竞相驰骋、你追我赶,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世界创新指数第二……广东,正成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梦想大舞台”,更多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故事在上演。
向成果转化发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慢慢的变多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看到了“曙光”。
大湾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让亿航智能见识到“大湾区速度”。2024年,亿航全年共交付216架载人eVTOL航空器,同时也即将收获全球第一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运营合格证,乘客能够最终靠在线平台购买机票,体验低空飞行。
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说,从研发到试验再到最终生产阶段,大湾区都有充足的上下游企业,“我们当时要做一块电路板,北京要三天打一次板,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没想到大湾区能做到每天打一次板,上午出方案下午就打样”。
这也表明,过去广东靠外需拉动、大规模土地投资等支撑经济快速地增长的发展方式,现在正在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大重点是加强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目前,广东也在加速推动科技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降低企业应用成本和试错风险,对工业公司利用购买的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改造或增资扩产,按规定享受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
新的历史方位,呼唤新的进发,广东非公有制企业也在积极向“外”拓展,深度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在竞争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2月21日,位于珠海的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举行全系电智新品发布会,宣布一批电动重叉等新能源产品推向海外。目前,该公司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2024年企业整体增长25%,其中营收60%来自海外。公司CEO陈静说,得益于国内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中国智造在质量上有了显著提高,比国外同类型产品能卖出更高价格。
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企业则更进一步,纷纷在东南亚布局海外工厂,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再到“链式出海”,广东企业正从早年单兵作战闯世界,走向“成团出海”新图景。
小马智行“落地”卢森堡、文远知行布局中东……广东智能驾驶企业的“出海之路”也在提速。一连串动作,显示出广东智能驾驶产业已在全球舞台上加速蝶变。
这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着当下出海的不同力量:以华为、美的、三一为代表,是第一波走出去的中国科技公司,主动出海拓展,步步为营;以比亚迪、小鹏汽车、亿纬锂能等为代表,深耕垂直领域,带着先进的智能化产品,国内打样、国外输出;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代表,自带创新基因,生而全球。
“不出海,就出局”,新一轮国际化潮流中,广东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和拓展新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它们利用在中国积累多年的技术、人才、资金、资源,重塑着当地的商业格局,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升级,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的经济对于出海商品和平台的赋能,出海不再仅仅是一次次简单的贸易行为,而是整体生态联动下的全产业链“共舞”,同时来自生态的力量,为出海带来了更强劲的动力。
更多企业正在跃跃欲试,极飞也将今年当作国际化战略提速的关键一年。“中国的技术正在走向全球,慢慢的变多的高质量技术与产品走向世界,智慧农业出海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说,将持续把中国本土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案例推广到全球,让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为广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贡献农业科学技术力量。
“民营企业是当下出海的一股重要力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也代表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由低端走向高端,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上实现升级。”Equal 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说。
胡拥军: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高端突破压力”“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破局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及时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一方面是存量的挖潜,通过新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传统产业里面培育出来新的产品、新的品牌、新的质量、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另一方面是增量的拓展,推动前沿的技术变成实验室的样品,再到小试中试的产品,最后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百千万”亿级的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广东的科技产业实力不俗,强在技术转化,而在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还可以如何提升?
胡拥军:广东发挥应用创新优势建设大科创转化孵化体系,牵引带动基础创新等创新全链条发展,打造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枢纽。一是以应用场景优势带动培育新技术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大规模区域市场、大纵深经济腹地、最完备产业配套、多样化应用场景,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的基本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产业转化等全链条支撑。二是以制度优势鼓励科创成果研发与转化。要抢抓机遇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持续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率先突围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制度性创新,通过“大水养大鱼”“活水养大鱼”,激发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三是以人才优势厚植发展创新澎湃动能。广东研发人员数量约占全国1/7,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广东要充分激活创新人才动能,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学技术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优化“引育培留”全流程,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胡拥军:广东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者。要逐步留住和吸引以AI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创业者,下一步要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打破三个创新陷阱,一是“重硬轻软”,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创新不能只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还要格外的重视软件、算法和数据等非货币性资产的投入。二是“抓大放小”,培育创新型企业不能仅仅盯着“顶天立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更要重视“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从金融、数据、算力、用地等各方面降低创新门槛。三是“重引轻培”,创新人才的集聚不是政策优惠的“算术叠加”,而是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在适宜的发展环境培育下创新会发生自驱动、自组织、自涌现。下一步,广东可率先实行面向“科创无人区”的制度改革,建立“投资于人”的科研创新模式,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合作机制,“广”聚英才打造真正的全球科创高地。